•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09/04/2018

【大遷徙下的樓市變遷】有需要而不買樓 如何抵抗大都會衝擊?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汪敦敬

    汪敦敬

    汪敦敬先生從事地產代理業30年以上,創辦祥益地產,認為中小企不要模仿大公司的經營方針,應發展屬於自己獨有的策略去開發藍海市場。

    撰寫樓市評論文章20多年,於2009年金融海嘯後認為市場會出現新的秩序及邏輯,主力撰寫有關新常態(new normal)文章,更強調在機會成本的法則下「買不買樓也充滿風險」甚至「不買樓的風險更大」!

    近年汪氏提倡「平民財技」,認為在波譎雲詭的世道中一般市民也應該講究理財的技術,故撰寫普羅大眾也能掌握的財技分享。

    汪敦敬經營企業的格言是「上善若水」,認為營商要「追求增值不求奪財」,祥益地產高度參與社區公益及慈善活動,融為一體!


    樓市點評

    本欄隔周更新

  2006年前特首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宣布香港將進入大都會時代,我認為這是一個分水嶺,新階段有無限機遇!但危與機就有如硬幣的公字兩面般一起並存,我當時撰文,根據歷史提出大都會走向繁榮的同時也是一場大遷徙,正確來說大遷徙是大都會的宿命,筆者算是加拿大回流人士,我知道甚麼是大遷徙!所謂宿命者,即是所有大都會也會走向的結果,幾乎成為定律,即很大數量的本地人需要遷離本區,當然有些是快樂的離開,他們高價賣出安樂窩,遷到生活成本較低的周邊地區安居樂業,甚至退休。但是有些是因為應付不起愈來愈高的租金及生活指數而離開!我認為香港得到的能量及承受的衝擊將是巨大的,大都會的人口往往是以一千萬人為標準,當然湧來的除了人,還有錢!

 

  所謂大都會其實是凝聚各方資源及人才的大規模國際級城市!機會資源也多,人人也會想來香港居住,究竟用甚麼標準去決定甚麼人留下大都會?正是房地產價格!否則中國十幾億人都會想搬來上海、北京、香港這些城市了!事實上,縱使一線價格如何颷升,大都會房價再上升壓力仍然巨大。擁有戶籍只是入住大都會的資格,能負擔高樓價/租金和應付高速的效率,才是生長在大都會的能耐!或者戶籍可以成為緩衝區,但最後也要「還」的!龐大的競爭者終歸也會陸續「兵臨城下」,這古今中外的定律,由2006年曾蔭權宣布香港追求大都會那時開始,香港人就與全世界進行一場競賽了!一個全世界的大都會就要承受全世界匯聚的資金和人才競爭,這個就是香港人的命,就如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一樣,沒有選擇卻不可分割。

 

  資金日多資產價格就愈升,於是樓價進入上升軌!至於人才,面對全世界的競爭,一般大都會居民也「凶多吉少」,會被比了下來,但以醒目仔自居的香港人當時未驚過,當時我們香港人是最快、最醒、最勤力的!只要保持這股力量不退步,香港人在這場競爭應該勝券在握了!

 

  不過時移勢易,有些香港人近年竟然在工作上開始追求安逸,唾棄奮鬥!不少人放棄捱窮置業,甚至恥笑努力置業者為「樓奴」!港人置業率由2004年的54.3%(2009年53.5%)下降至2016年的50.4%,顯然,有不少人放棄了置業去面對未來,當中包括有人放棄置業上車及有人將自住的單位賣出「止賺」,從今天的結果去看,他們的決定是錯誤的,他們究竟在甚麼概念上出了錯呢?

 

  2009年之後香港面對量化貨幣及後美國年代,市場已經進入了中國時代,即是說我們面對資產上升的時候,要面對中國的市場秩序,加上國際去槓桿的同時,也去美元!中國經濟沒有泡沫,只有一個升市,不斷以「龍市一期」(上升階段)及「龍市二期」(鞏固及調節階段)去上升,在這新的氛圍之下,不少人忽略市場沒有泡沫,仍然去等待泡沫爆破的跌市周期,於是不少精英沒有置業,甚至賣出物業去等跌,也呼籲人們不置業,及譴責表述樓市上升的評論員,甚至堅持認為在樓市辣招之下仍有人炒樓,在這情況之下,有很多才俊承擔了「不買樓的風險」成為了輸家!隨著美國的走下坡及英國的脫歐,紐倫港只有香港在大局下膨漲,但是這個轉變裏面,香港人竟不如97大限般有強烈的危機感,竟不在意變遷的時限,原本不怕競爭及喜歡擁有物業的香港人改變了!

 

  不過,我認為風險和機會就好像硬幣的公、字兩面一樣,是並存的!雖然,舊常態的風險已被我輩「好友」分析透徹,大部分也是過時、不適合甚至杞人憂天的,但基於有市場就有風險,就有人賺錢就有人付出的關係,我們應開始探討新常態的新風險,我認為新常態正逐漸形成!我正在用望遠去觀察她,以防她突然高速地來到我的跟前!

 

  沒有泡沫何來泡沫爆破?希望人們不要用舊思維去判斷市場,但也偏偏是低泡沫,我們也不要認為無泡沫就是無風險,只是代表風險不是由泡沫而來,看回這二十年的中國經濟,投資損手往往不是因為泡沫爆破,是因為中央的對市場的維持秩序,隨著中國資金日益主導香港市場和中港日益融合,更富中國特色的維持秩序將在香港出現。

 

  樓價急升之餘,總應該知道世事總有一些我們掌握不到的部分。

 

  地產是名利場,不少人失意令人唏噓,但在人才競爭上我輩怎不為下一代擔心?2018年,最遲2019年,高鐵香港站及港珠澳大橋將通車,配合蓮塘口岸,香港共有15口岸融合內地及世界,中港將成一體,內地人才、資金及競爭對手將可頃刻一馬平川來到我們跟前,我們的年輕人準備好了沒有?有沒有準備?有無得準備?我們仍在夢中!

 

  香港人加油!出盡力去努力吧!我們浪費了那麼多時間,荒廢了那麼多優勢,敗象已不可挽!但反敗為勝贏回尊重仍不應放棄啊。

 

  筆者一介商人,只能盡言責至此了!

 

  地產專收醒目仔,做地產最忌自信太大!只是,在未形成或我未得到硏究結論之前,我認為最大的風險仍是「需要而不買樓」,樓市列車將在財富效應下高速開出,要能安全必須戴上安全帶(準備好跌的能耐),然後才入市啊!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星二代」有甚麼壓力?姜大衛兒子姜卓文參加《造星》:雖然輸了比賽,但卻得到很多!分享如何學會面對問題及成長► 即睇

我要回應9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我要回應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hongkonger發表於 2018-4-23 12:19 PM
  • #10
  • "樓價急升之餘,總應該知道世事總有一些我們掌握不到的部分。"
    “As the area of light expands, so does the perimeter of darkness.”
    ― Albert Einstein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hongkonger發表於 2018-4-23 09:48 AM
  • #9
  • 回覆 #2 吡吡


    "有些眼界只是個人看到"
    Wisdom comes from personal experience, if one is willing to learn and distill from one's encounters in life; but one can also derive wisdom from learning others' experiences, most of us learn from reading/lecturing.
    Yet some wisdom is subtle and can only be learn from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which require personal talent and an open mind.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吡吡發表於 2018-4-20 05:17 PM
  • #8
  • 上山下鄉青年分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besax3AHFY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GreatChinese發表於 2018-4-16 12:11 PM
  • #7
  • 母亲是一个在某些方面颇有经济学直觉的人。很多年前(应该是30多年前了),她就已经“预见”到幼儿园与养老院将是未来大有“钱”途的两个行业。其时她是看了日本的励志的成功人士传记《阿信的故事》,那里的阿信是个女人,而且是40岁后才开始创业,我母亲就决心要模仿阿信,积极积蓄资金,打算到40岁后就创业。为此,她考虑起进入哪个行业的问题,得出的答案就是上述的幼儿园与养老院这两个行业。可惜,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到她40岁后就生了一场大病,严重到要提前退休,连走出家门都很困难,更不要说创业了,这理想也就此化为乌有。

    虽然母亲的理想因身体这不可抗力而无法成真,但回看当年她的“预见”,可说十分准确。幼儿园就不用说了,由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受到政府管制(没有名为“义务教育”、实为“价格管制”,也没有太多的进入管制)的干扰,从满足农民工子弟入读需求的廉价幼儿园、到满足中产要求的中档幼儿园、到满足大富之家要求的高档幼儿园(往往冠以“中英双语”之名)的各种档次的私立幼儿园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来。相比之下,养老院似乎没那么显而易见的兴盛。据我所知,养老院的兴建、开业受到很大的管制,形成https://tieba.baidu.com/p/5650830263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吡吡發表於 2018-4-12 05:17 PM
  • #6
  • 如果聽得到普通話,呢條拎就真係不可多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0o0sfBq6-k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吡吡發表於 2018-4-12 12:29 PM
  • #5
  • 深刻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AjAfgvTChg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吡吡發表於 2018-4-12 11:41 AM
  • #4
  • 老友新近有趣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YkGgIoBXvM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GreatChinese發表於 2018-4-9 05:22 PM
  • #3
  • 50岁前,时间在你这边,买楼。
    60岁后,不买只卖。
    50岁至60岁之间,你自己就想清楚啦。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吡吡發表於 2018-4-9 01:43 PM
  • #2
  • 有些事情只能是政府做,個人是做不來的;只可惜....

    有些眼界只是個人看到,政府是視而不見,見而不思,思而又不能解!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