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2015
客觀檢討TSA 勿讓機制變質
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的存廢問題,經過近兩星期的討論、發酵,輿論的鐘擺向「取消」一方盪去,以有利益衝突的持份者意見為主導,但整個社會要全面考量的是,下一代的教育及日後人才的質素。
學生不應失去課餘時間,但更不可因為壓力而不去學習。
教聯會上周公布調查結果,在逾620位有回應的小學教師中,有95%認為TSA增添教學壓力,其他大部分都認為TSA會影響教學內容規劃,應付TSA需要操練學生,約四成更指出TSA無助了解學生。留意,這是願意回應的教師意見,故我們說「有利益衝突」,尤其是整天要求「專業自主」的教師,「最好不要管我教得如何」是不少教師的心聲,至於教學有壓力是好事還是壞事,則見仁見智,當壓力能變成學與教自我驅動的主動性時,便是好事。
若細看同一個調查,今時最受社會關注的小三TSA,僅有約三分一(32%)受訪教師贊成取消,而小六TSA則只有28%;那麼,其餘三分二及逾七成的受訪教師又到底怎樣想呢?再進一步,這也只是部分小學教師的意見,大家應同時要考慮他們是當事人,會有如工作量、工作表現等方面的考慮。
大家不如先集中討論初小TSA。本欄最近兩次談及這個議題,我們想一再強調,家長心情容易理解,而年幼學童的操練情況也是「其情可憫」的:我們知道有個別學校的小一、二學生(留意是小一、二)是以TSA操練代替正常課堂,做完一本又一本補充練習;沒有解釋,只有「對」與「錯」,這是荒謬兼瘋狂的,但要搞清楚,錯不在機制,「全港性」是重點:當每一間學校都會說自己份卷考出來的「A」才是「A」,其他學校的「A」只等於自己的「B」甚至「C」,如何跟進學生階段性的進度?升中又將以甚麼準則分配學位?若全取消了小學TSA,又如何客觀評量小學整個階段的學生學習成果?教育學者都知道,學與教都一定要有個標準評核的。
本欄曾指出取消了一個初小TSA也可能另有機制出來取代,就算沒有任何評核,以香港家長普遍的心態,大家認為他們不會有另類操練予子女?今時幼稚園生已有為升上小一的CV,要「贏在起跑綫」就要付出的代價,大家怎麼又忘了?
談起操練,以筆者個人體驗,我認為操練亦可成為有益學習一部分。我在小學畢業後的暑假,因要為升中「做好準備」,於是自費補中文。花了個多兩個月,讀了十篇古文,包括《滕王閣序》、《陳情表》、《出師表》等經典,那時的操練我不覺得壓力,反而為我高中中文打好根基,使我會考中文取得佳績,更令我獲得遠多於當天補習費用的獎學金,這些錢亦讓我可買齊大學地理的參考書去考大學。功利點看,幾十年前的操練,確令我一生受益。
有人或會說我以自己為例會以偏概全,但若因良藥苦口而不喝而改飲汽水,小學生有返學,無功課;有愉快,無學習,拖完三年又三年,港生日後恐怕未能考上耶魯而要改爬耶樹,人才競爭力又何來?難道要去比摘椰子?
我們贊成政府盡快檢視已變了質的初小TSA,各持份者(包括肯為社會長遠利益着眼者)要客觀研議,找出一個各方都可接受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一斬了之。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