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2015
教師有夢 成就學生
有教育界人士成立基金,希望協助教師達成個人夢想,從而推廣「夢想文化」,但若夢想太個人化,又會否反而失去了意義?教師最大的夢想可能不一定在於個人成就,而在於成就他人。
為師者最大的夢想應是看見學生找到自己的一條路。
香港教師夢想基金(「基金」)籌得逾200萬港元,也收到約70份申請,這些申請人的夢想近四成真的以「實踐個人夢想」為主,除各種進修外,連參加馬拉松、工作假期、境外文化考察等都有,只有近四分一與發展藝術興趣有關,也有些協助學生成長的計劃書。
相信不少人會認同「基金」所說「教師有夢,也能感染學生追求理想」,不過更會贊同「推動教師孜孜不倦,作育英才的根源,往往只是一份使命感和一顆熱切的心。」因此,熱誠和使命感應該是成就別人多於造就自己。這份熱誠和使命感會使教師甘於看着一屆又一屆的學生畢業,而自己則永遠「留級」。真正的教師夢想都應會與教學有關,例如:怎樣把教學工作做得更好,從而讓學生、家長以至社會人士更認同及獲益,這是否才更應是教師為夢想的提案?但事實卻是「個人化夢想」的申請竟佔多數!
教學工作大致可分為:備課、授課、批改(課業及測考等)及訓輔(包括學生成長規劃及協助組織課外活動等)。教師授課及批改等工作,無可取代,「基金」是否另可在備課及訓輔兩方面幫得上忙,則可再探討。
不過,普遍教師在「備課」方面似乎稍欠「夢想」,只須看看教師資源中心的使用率,就可大概得知教師對備課的熱誠。當然,網絡年代,備課不一定要去到當區教育服務中心找資料的,但集體備課或協作教學又不見得普遍受較年輕及經驗較淺的教師歡迎。
作為萬世師表,孔子二千多年前就帶着學生周遊列國,身教重於言傳,未知今時「基金」有沒有收到有教師提出這類「成長規劃」的大膽申請?若大家認同教師最大的滿足是在「俯首甘為孺子牛」,則協助教師去成就學生,就是最佳的教師夢想。筆者66年畢業於伊利沙伯中學,我們同學與韓頓(Hinton)校長及一眾老師,半世紀以來仍保持聯絡,就是感激他們的全心付出。
「基金」說,夢想可賜予每個人力量突破生命的空間,體驗自我實現的滿足。敢於夢想的教師值得嘉許,但那不應是過於個人化的「夢想」。至於進修、發揮個人潛能,坊間不乏自我提升的計劃,至於某些校內的教育項目,「優質教育基金」不已幫得上忙?
教師不妨再大膽些,在專業水平,如教與學及學生成長的提升,敢想敢做,才可實現真正的「教師夢想」。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講講常見年輕人理財問題!想「人有我有」?認可理財社工分享理財觀念小秘訣!►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