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2015
反思經濟結構 挽救旅業創商機
旅遊發展局日前公布10月份訪港旅客人數,比去年同期跌2.7%,也是連續第五個月下跌,其中不過夜的內地旅客更勁跌8.7%,若這已成為趨勢,港人就要想一想「好客之都」的方向,另一方面則要謀定其他經濟產業的出路。
與同期比較,今年10月訪港旅客的確較去年少10多萬,但對比近年人數,其實並不遜色,何況過夜旅客,包括整體(約237萬)與內地旅客(約158萬),還分別上升了3.2%及3%?因此,當旅遊業及其他相關行業,包括零售(如珠寶、名錶)、藥房等銷售額全面報跌,而商舖業主也大呼市道不好時,非相關行業經營者或業主的普羅大眾,就樂得「有條路行」:旺區路面、港鐵沒有以前般人頭湧湧,大家happy。
曾幾何時,本地藥房受惠於「個人遊」計劃,做了不少內地自由行旅客的生意,賺到買樓買車的大有人在,今天看到黃金周旅客量比去年同期微跌2.7%就大呼小叫,假如時光倒流,旅客量重回到2011年的數字,10月及全年要分別跌逾百萬及千萬,相關利益者豈不要喊到世界末日?
不過,旅業的確能帶動港經濟發展,當有客時做不到,至有客時不願做,到最終「無客」,到時又會否「想做又無得做」?今時日、韓,甚至美國為做生意,都不介意與中國人「逼一逼」,忍讓一下,唯獨港人以種種原因,錯失不少生意機會。而且,不少工種因旅業而衍生,可能你所屬行業未能受惠,但有不少人的飯碗卻繫在其中。
南韓已宣布明年旅客消費低於千餘港元,便可在市面小型免稅商店即時退稅,這種「旅客友善」的優惠十分吸引,香港在世界一片韓風中,要吸引旅客到訪,更不容易。
從10月訪港旅客2.7%的跌幅,引發港人要想想以下問題:港經濟發展要走甚麼路,甚至港新一代可再憑甚麼產業維持生計?若是服務業,如旅遊、金融財務等,那香港還要不要吃「四方飯」,好好發揮「好客之道」?若是「再工業化」,發展科技元素含量較高的產業,具體又有甚麼軟、硬件的配套要做?
內地辦國際盛事如世博、奧運時,酒店房間不夠,會推「接待家庭計劃」,又會在農村地區推「農家樂」民宿計劃,讓當地人也賺些收入。大部分港人因居住環境狹窄,又較富裕,不必也不會考慮這些旅遊商機,但仍有不少人需要旅業帶動,甚至直接靠此以維持生計,其他人請勿阻人自食其力。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上海有女子赴瑞士接受安樂死,引網民熱議。你是否支持安樂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