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2016
開拓稅收需顧及負擔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網誌「預告」了長遠要改善稅制,理由是香港將入不敷支,以應付長遠開支。對政府「呻窮」,在個別項目的預算,包括「派糖」上不肯放行大灑金錢,不少人都有不滿,甚至指政府「靠嚇」。其實理性討論下,大家不妨先看事實,再下判斷。
現時的稅收已難有大提升,不擴闊稅制難以持續發展。
與十年前(2006-07年度)的預算案對照,政府在教育、社福、醫療三方面的預算,從450億元、320億元、300億元分別遞增至今年的750億元(增67%)、660億元(增106%)、570億元(增90%),後兩者開支均倍增,可見財爺指政府開支連年增加屬實。然而,總支出增加的速度卻遠高於經濟增長,這就更是公眾較易理解的,與去年經濟表現相比,今年的本地生產總值增長只有1%至2%,那已受惠於財爺1.1%的提振經濟措施,而去年卻有2.4%的增長。
在今年環球經濟發展未許樂觀,尤其是當內地經濟有下行壓力的同時,香港內部的經濟結構性問題又日益嚴重,如產業單一化,短期內難以找到新的經濟引擎,所以一直有「坐食山崩」的隱憂,但要解決入不敷支的難題卻未必單靠改善稅制。
再看政府收入來源,包括投資、地價、其他「非經營」及「經營」,以及利得稅、薪俸稅、印花稅等7項,前4項與後3項的收入總額相若,各約有2,500億元,但財爺為解決長遠入不敷支的難題及公共財政危機,單以「稅基狹窄」為理由改善稅制,並不公道。
我們會承認香港稅基確不夠闊,但這亦是不少人樂見或稱許的「香港優勢」。所謂「改善稅制」,其實只有兩個可能性:加稅及開徵新稅項,在現時的3個稅種加稅,正如本欄上周四指出,數目相對較少的公司(利得稅的主要貢獻者)及納稅人(薪俸及印花稅的主要貢獻者)會否願意多繳稅?此外,若開徵新稅項,如消費稅,以至有些基層組織提出的「富人稅」(即使徵稅對象「富人」難以界定)都會引來極大爭議及某程度的震盪,這些社會要付出的成本或代價,港府都需要在輕言進行稅制改革前,深思熟慮。
未來基金有「既儲蓄又投資」的構思,這類性質的撥備本意頗佳,但恐怕就難像加拿大、挪威、科威特等國家的投資基金,甚至淡馬錫投資基金般錄得佳績,大家試看外匯基金的表現,便會預視這類政府基金的業績將會如何。
財爺以「堆沙包」比喻「未來基金」為未雨綢繆的防災措施,而撥備2,000億元以應付10年的公共醫療需要亦值得讚賞,不過,為政府長遠開拓財源方面要有更多新思維,而不要動輒以稅基狹窄為理由,擴大或加密稅網,而忽略衡量納稅人實際負擔的實際稅率,導致整體社會得不償失。
轉載自: 晴報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