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2/2017
尋求共識 善用盈餘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最近強調,下一份《財政預算案》會「應使則使」,推出平衡和合適措施,但怎樣才是「應使」,「平衡」和「合適」又如何衡量,還須待「財爺」進一步解釋一下。
財爺預告本屆《預算案》會「應使則使」,令本港這個外向型經濟體保持一定增長,同時亦能迅速回應因國際政經局勢變化而帶來的外圍經濟波動。
歷屆政府的財金官員都會說,香港需要應對外圍不明朗因素所帶來的經濟挑戰,又指香港面對結構性財政赤字的威脅,港人對此,均耳熟能詳。事實上,全世界先進國家及地區都正受到不同程度人口老化的衝擊,政府不可能有太多長遠的承諾,香港也不能朝福利社會的方向走,這是大部分務實的港人都容易理解到的,否則,強如福利國家典範的挪威、坐擁石油資源的科威特與沙地阿拉伯等,有着無數個金山、銀山,不也有坐食山崩的危機?
同樣,既然港府預視到日後難會再有今天的稅入,支出就更要審慎,這正是「量入為出、審慎理財」原則之所本,但有人就批評過去7年,政府共錄得8,000億元的實際財政盈餘而未加善用,例如寧願花380億元向每名市民派6,000元,也不斥資興建一間新醫院!政府這種短視的「派糖」措施,並不足以沾沾自喜。
既然財爺今時要「應使則使」,就應為香港今後的「發金」(發放公帑)定下標準,無論是成文的準則或不成文的潛規則,並詳細解釋一下,定出善用公帑的優次,須知道港人最不能接受的是,不知道政府會怎樣使用公帑,甚至索性守財,坐擁幾千億元而不加善用。
本欄一直主張,政府財政有盈餘可分配到4方面去︰投資、教育、醫療、房屋,那是在恒常開支預算以外的特殊撥備,例如多建一間新醫院屬「醫療」;多建幾萬個公屋單位就屬「房屋」等,若把盈餘量化為幾多個學位、幾多張病床或幾多個公屋單位,可能更有助於財金管員分配公帑的思維。
看政府財政預算案,可以像看一間公司的收支,甚至像看一個普通家庭的柴米油鹽一樣;制定預算案,以保守原則,量入為出,就像平日每餐只煎隻荷包蛋、豉油撈飯,頗容易理解,但若中了「六合彩」,例如庫房有特殊收益,便不妨吃一餐魚翅,與民同樂。
「吃魚翅」並不是派糖、派錢,而是建醫院、學校等。若盈餘不夠吃一餐魚翅,吃碗「粉絲」又如何?
若以魚翅、粉絲思維去看盈餘,就像公司花紅,未必規定要等如36個月薪金一樣,正是「多有多使,少有少用」的思維,社會談「應使則使」,才有共同的理解基礎。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港府本年度已錄逾2千億元赤字,有議員指或難符基本法力求收支平衡之規定。你認為當局應如何解決財政問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