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1/2017
為科創 找訂單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最近與阿里巴巴主席馬雲對談時表示,發展創新科技需要政府領導和社會文化兩大條件。本欄早談過,香港創科、創業氣氛和文化並不薄弱,在現階段,政府的角色應不單是領導,還要積極協助、促進,甚至促成創科、科創(科技創業)的生存與成功。
對談期間,馬雲建議林鄭可減少初創企業(startups)的稅項,如首3年免稅、首5年稅款減半等,以換取更多時間,讓初創生存,而林鄭的回應是「政府正已這樣做。」假如她指的是中小企業首200萬元利得稅率降至8.25%,又或研發開支可獲扣稅,其實只是聊勝於無。以200萬元盈利徵10多萬元稅款為例,可能還不足以買山頂豪宅1呎!
扶持創科產業,減稅,甚至免稅,還不及替他們找到訂單重要。與香港的條件和局限頗相似的台灣,在扶持科創的經驗很值得借鏡︰台政府會透過「台灣新創競技場」(TSS),促成台灣的科創團隊及企業衝出國際(「出場」)。台政府為令科創成功「出場」真的照顧周到,除人才培訓及企業培育外,其他如過來人經驗分享、相關國際企業網絡,甚至公關、簡報(presentation)的技巧和語言等,都會有「一條龍」式照顧及裝備。
台灣聯繫「國際企業網絡」相信就不僅做聯繫般簡單,而是要替科創企業找訂單,並促成生意;最少會告訴它們哪裏會有訂單。這類企業並不單要個市場大願景,例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口或GDP等普通資料,更需要當地市場資訊,如消費模式、產品或服務的需要等,那才可為初創指引到顧客及市場需求所在。
當年日本為要了解美國市場需要,不惜派人住進當地社區,翻垃圾桶,實行研究垃圾,從而得悉美國人的消費模式。日本這種間諜式的市場分層研究,在沒有大數據的年代,可謂細緻而有效。50年代末,豐田汽車(Toyota)擬開拓美國市場,通商產業省(今稱「經濟產業省」)則不以為然,認為豐田的競爭力未夠,可惜豐田不接納意見,結果鎩羽而歸。可見政府可以為企業做的工作仍有很多,各國領導人外訪,除政治、外交合作,還會積極促成簽訂商貿合作協議。
在國際上,港府高級官員未必有以上能力,但替科創找訂單,找環球市場有用的數據,找出個別市場的需求,相信還是游刃有餘的。
每當看到騰訊或阿里巴巴這類世界級的創科巨企有逾3成股權為外資持有時,我總希望港府能擺脫怕被指為「官商勾結」的心理障礙,爭取投資於有「錢」景的科創,才可像當年港鐵、盈富基金等的投資一樣,為香港創富增值。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