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2018
以同理心對待改劃建屋
香港覓地建屋不但在概念階段已惹爭議,即使到具體執行時,也會遇到不少阻撓,而近期馬料水填海及屯門改劃用地的建議,遭到當區區議員及居民團體極力反對,都是鄰避症候群(Not In My Backyard, NIMBY)的典型例子。
鄰避症候群(NIMBY)並不是身心的病徵,而是用來形容新發展計劃遭當區或鄰近地區居民反對的貶詞。對一些將會在自己居住社區發展的項目,而又認為它會影響到自己的利益時,當區或鄰近地區的居民往往會抱「不要在我家後院」的心態,避之則吉;或「多一項(目)不如少一項(目)」,甚至激烈反彈。
當然,反對者往往會列舉其他理由,而不至於赤裸裸表明NIMBY,例如反對馬料水填海,區議員和居民就用交通負荷、打風季節,河水倒灌嚴重等理由反對,但卻認為像東大嶼等填海計劃較可行!對此,不知道東大嶼的居民有甚麼感想或回應?恐怕千言萬語,還不及「不在我家在你家」7個字般精準概括!
無獨有偶,在改劃屯門6幅用地以建屋,其中5幅土地可供興建逾萬伙公營房屋,同樣遭當區區議員及居民,包括大部分私人屋苑業主反對。除同樣是交通負荷的憂慮外,屯門居民還認為建屋會造成屏風效應,嚴重影響附近屋苑的景觀及通風,而近日鄰近輕鐵站月台的沉降情況,也成為他們所謂的「理據」。
平心而論,擬改劃的屯門第16區地段相對開揚,其構想合理,若鄰近地區人口進一步增多,反而可更容易爭取到較多的社區設施及資源。這項改劃建公營房屋的建議,令人聯想到附近第18區的龍逸邨,也是貼鄰兩個大型居屋屋苑,論擠迫程度也不較擬改劃的第16區為低。龍逸邨於5年前入伙,全邨雖只有兩幢34層高樓宇,僅約1,000伙,但總算能為上千個家庭提供居所,今時已安居樂業的業主,可否讓更多有需要的基層家庭也有個棲身之所?
今時「NIMBY」已不僅限於基建或社區設施上。雖然大家都知道,每個人最終都需要殯儀服務,但若要在自己家居附近增設殯儀館,大部分人就會敬而遠之,「唔好搞我」;不過,若政府想設個「派錢中心」,同一批居民可能卻會舉腳歡迎︰最好就在自己的家門口,好讓他們可以近水樓台,預先霸位排隊拿福利。
人往往會以自己的利益為大前提,本無可厚非,但今時基層住屋問題已到水深火熱的程度,若持份者都因項目對己無「著數」而反對,拖政府後腿,不許發展,港人住屋難題也只會繼續拖著。事有緩急輕重,香港土地房屋問題逼在眉睫,各位業主可有想過,讓基層也可「有張床瞓下」?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