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2018
理性覓地 填海最務實
《施政報告》中,政府以「明日大嶼」填海計劃,建中部水域人工島,增1,700公頃土地,應對房屋問題。一如所料,計劃公布後惹來各種批評,我們一直贊成任何可行而最有效益的方案,以改善甚至解決土地房屋問題,若一味政治或意氣先行,無助解決當前難題。
今時香港房屋市場被扭曲、人口稠密、人均生活空間較鄰近城市小(每人僅170呎居住空間,人均休憩用地在亞洲主要城市中屬「偏低」)、交通擠塞、空氣及噪音污染等,都須即時改善。展望將來,約20年後,隨著人口老化,65歲及以上長者會由現時120萬人倍升至240萬人,安老服務將缺少1.4萬張病床;私人住宅單位也將在約30年後,變成樓齡70年或以上的「超舊樓」,這類樓多達32.6萬個!
土地房屋問題的嚴峻已不僅在於部分人「買不買到樓」,而涉及所有港人的生活質素及應對人口老化,及社會持續發展的問題,發展「明日大嶼」可提供近40萬伙予逾百萬人居住,其中公營房屋佔7成,優先照顧合資格租置公營及資助房屋市民的住屋需要,不可謂不符社會公義。
有人批評計劃是「燃燒儲備」、「倒錢落海」。其實,填海工程是為香港造地,且必須分階段進行,成本亦可分期攤分,除非香港經濟不再發展,否則,每年應付幾百億元工程開支,政府財務能力綽綽有餘。以此批評的人過去都主張「派錢」,為何突然會關心到政府儲備,令人費解。
若不在維港以外填海造地,我們認為拓展郊野公園土地會比其他方案或選項更簡單便捷。擬填海的1,700公頃可由8至9個郊野公園攤分,每個公園承擔約200公頃。今時全港有24個郊野公園,連特別地區總面積達44,300公頃,撥出不足4%土地,相當合理,否則,只集中開發大嶼山14,720公頃不足八分一的土地,也不失為一個選項。
此外,也可把以上計劃整合成一個「混合方案」︰用開闢大嶼山得來的泥土,作為填「明日大嶼」相關水域的泥土——實行挖一部分,填一部分,1,700公頃總數不變,是為「折衷發展大嶼」的方案,也避免了向內地買沙購泥填海,利益輸送之嫌。
部分人批評填海造地,已不太理性,甚至歸咎於每天150個單程證配額,其實,其中9成半個案都屬「家庭團聚」,除非香港不再考慮這些港人的需要及其人道理由,又或是時光倒流,當年沒有中港婚姻,否則,社會要發展,為何偏要針對個別人士?社會有問題需要解決,既沒有「無痛方案」,就要「眾害取其輕」,才是理性而務實的辦法和態度。
《施政》點評三之一。
轉載自: 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