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0/2018
拓展中醫 實政惠民
《施政報告》在「醫療衞生」範疇一大亮點是進一步確立中醫藥在本港醫療服務的定位,為市民提供由政府資助的門診和住院服務,並促進中醫藥應用研究和專科發展。對有需要的市民及關注中醫藥學發展的人是一大喜訊。
全港首間中醫醫院預期於2024年落成及啟用,標誌中醫藥在本地醫療服務的里程和定位。位於將軍澳、配備400張病床的中醫醫院及18間中醫教研中心的門診及住院服務,都獲政府資助,無疑肯定了中醫療效和貢獻,而籌建多年的中醫院也實現有期。
相對於政府「10年醫院發展計劃」有逾9,000張病床的規模,中醫院的400張病床真是「小巫見大巫」,也僅及同區將軍澳醫院約6成的病床數目,但其意義卻十分重大︰中醫終於正式獲政府認可,而且它不僅是診所或由大學主理的教研中心,還是兼具門診及住院服務的醫院,而不單是一間「巨型診所」。
透過醫院的系統和架構,駐診及駐院的中醫師將有更多更深層次的醫學交流,並發揮協同作用。最重要的是,門診及住院的病人將為中醫院提供大量本地臨床病例,對臨床實踐,驗證中醫辨症和診斷的過程及其成效,將有更正面而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其實,除中醫醫院外,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去年還提及加快成立永久的政府中藥檢測中心,使香港發展成為中藥檢測和品質控制科研的國際中心,這實源自董建華「中藥港」的構思及上屆政府鼓勵採用實證醫學,以科學證據,確定傳統中藥的臨床療效,這些方向和態度都是中西醫學界所應抱持。今時政府已透過各間中醫教研中心,為市民提供以「循證醫學」為本的中醫基層醫療服務,而中西醫協作治療,更是十分值得繼續探索的方向。
中醫的醫療概念和體系,已獲時間證實為行之有效的醫療手段。當然,個別涉及有毒物質或動物權益,或會引來醫學界及公眾極大爭議。古人固然有其歷史及科學知識的局限,中醫藥學及其療效也不必被神化,但在臨床醫療方面,中醫的療效普遍已獲得驗證,否則5,000年來,中華民族必不能繁衍,甚至已經滅絕;即使明清兩代650年,必也「死得人多」,可見中醫的確有其實證療效,只要去其糟粕,善加應用便可。
不少學者已預視到人類未來的挑戰將不只是生存,而是如何活得更好,而中西醫學界的挑戰也將不再是醫療,而是預防疾病。中醫「治未病」的概念,與此不謀而合,又能為政府減輕公共醫療開支的負擔。
若活得不夠好,人縱較以往長命,多了時間而且富有,又有何用?
《施政》點評三之三
轉載自: 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