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8/12/2012

買樓,「等」的風險最高

  • 汪敦敬

    汪敦敬

    汪敦敬先生從事地產代理業30年以上,創辦祥益地產,認為中小企不要模仿大公司的經營方針,應發展屬於自己獨有的策略去開發藍海市場。

    撰寫樓市評論文章20多年,於2009年金融海嘯後認為市場會出現新的秩序及邏輯,主力撰寫有關新常態(new normal)文章,更強調在機會成本的法則下「買不買樓也充滿風險」甚至「不買樓的風險更大」!

    近年汪氏提倡「平民財技」,認為在波譎雲詭的世道中一般市民也應該講究理財的技術,故撰寫普羅大眾也能掌握的財技分享。

    汪敦敬經營企業的格言是「上善若水」,認為營商要「追求增值不求奪財」,祥益地產高度參與社區公益及慈善活動,融為一體!


    樓市點評

    本欄隔周更新

  當財政司長曾俊華於今年2月的2012/13預算案中提到「預計2012-13年度土地供應可提供約30,000個私人住宅單位。」市民也充滿了憧憬,認為只要多等幾年就可以憑增加供應解決樓市問題,筆者一直認為這看法太一廂情願,因為市場是互動的,各持份者皆會調節部署去保障自己最大利益,而近期顯示的數據更證明市民『等』的風險才是最大的。

 

  日前政府公佈了明年一至三月的賣地安排,推出六幅住宅地皮招標,可建三千伙,屬今個財政年度供應量最多的一季,據各傳媒報導較過去兩季各1700多個單位急增。實際情況卻是,確實推出的供應只有萬五伙住宅的土地,還要算上另一土地供應庫——鐵路上蓋項目,再加上私人發展重建或換地項目順利推出才能達標,如果出現流標及發展商配合得不順利等情況,就未必能達到前特首曾蔭權承諾「平均每年提供可建約2萬個私人住宅單位的土地供應」的目標。

 

  若以今年二月政府財政司長曾俊華於預算案中提到的全年可提供約3萬個私宅計算,現只肯定達標50%左右,距離平均每年2萬伙的供應目標則可能只達75%,這顯示政府收地遇到很大困難!

 

  以梁振英的堅韌及有為,但在提供土地供應上仍如此不順利,如過去兩季只提供各1700多個單位,政府收地確是舉步維艱,其原因主要是與發展商處於磨合期及很多市民也不支持在自己的社區興建新地盤!市民的意願我們尊重,暫且不談,但梁政府有勇氣在地產霸權下重新將香港格式化卻是事實:發展商在新界東北的地可能被徵收回;增收買家印花稅,因其包括針對有限公司的關係,也有可能對財團暗中收樓「落釘」變相做成了限制;市建局極大機會將在更公平競爭環境下成為市區重建的主導;而勾地政策也被質疑,而規管樓花也令發展商不安,其中推行實用面積實際是取締了「發水」的陋習。

 

  發展商在眾多衝擊下難免會不安、抗拒,最起碼需要重新部署,需要有一段磨合期,期內供應不可能順利大增,這是客觀現實。

 

  恐怕未來發展商和政府仍有一番「龍爭虎鬥」!

 

  另外,今次推出的六塊土地,其中有五幅土地的滾存期最長竟達五年。即是說,地皮可以最遲五年後才出售,增加供應談何容易!對買家來說,「等」風險最高,「不等」量力而為,現在入市風險最低了。

 

  更重要的是,不少人以為單純增加土地可解決需求,是過份天真及表面的看法。在經濟學上,每一部分也有多個角色,提供地皮可增加土地供應,同時也增加了建築材料及人力資源的需求,過多的新地盤開工反而成為樓價因建築成本進一步扯高而再向上升的原因。

 

  最近有大型發展商接受外電訪問時表示,由於近年內地正進行多項地產項目,與本港發展競爭工人及物料,令本港地產發展商每年建築成本增幅達雙位數,這正顯示了愈多地盤興建,也一樣令建築成本上升,近期香港紮鐵及模板工人的工資大升也是這現象。

 

  如果我們以政府剛公佈的明年賣地表中的屯門虎地地皮來作預算,政府預算地皮賣$3,500-4,500一呎,就當$4,000成交,如用訪問中提及的建築成本$3,500去計算,發展地皮到起好樓前後需要三年,假設建築成本每年只上升10%,即建築成本第一年$3,500,第二年$3,850,第三年$4,235,三年平均成本是$3,862,即是說發展商發展以上地盤成本最少是平均建築成本$3,862加上地價$4,000。

 

  發展商就算不賺錢、蝕利息也要$7,862一呎,再加10%利潤是$8,648一呎,如加20%利潤是$9,434一呎,如加30%利潤是$10,221一呎。

 

  以上預算未計息口及其他成本,當然,筆者的計算自問粗疏,只是,最近本來是置安心的「綠悠雅苑」也需要$9,300一呎(以實用面積包括地價計算),拍賣地及房協賣樓其實也是政府主力參與的,足以表示政府看到的實際市場了。

 

  提供大量的土地供應只可解決到供應斷層的問題,只此而已,前朝政府的房策錯失,已是不可補救的錯誤,梁班子何必「硬食」?何不和市民說清楚?

 

  我認為要解決資產上升,只有將房產證化可行。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立法會年底換屆,民主思路湯家驊指,市民不滿意本屆議員只懂追捧中央言論、不熟悉所審議法例等,你是否認同?►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18

版主留言

我要回應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3-1-16 06:59 PM
  • #19
  • 回覆 #18 lokkkkk


    多謝你的留言!

    97是人為的跌市!首先,金融風暴前十多年,西方國家不斷在東方世界推銷高借貸投資,另一方面,97後美元的上升,令通縮出現,不單只令香港失去了購物天堂的優勢,而且也令樓價下跌,因為樓價上升後,樓價只好下跌才可以反映到真正的值,金融風暴的出現,令人為的通縮產生,也即是令印銀紙的極限再加大,我認為是一個騙局。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3-1-8 12:41 PM
  • #17
  • 回覆 #3 candy2416


    多謝你的留言!

    對於你的留言,我沒有即時回覆,除了是因為公事繁忙以外,還有就是你的留言是很認真去諮詢我意見的,所以我認為我應該在時間充分情形下細讀你的留言,然後更認真作答。

    筆者在地產代理行業已經打滾了三十年了,我認為投資樓市只有一個金科玉律,就是量力而為,樓市多年其實都是在貨幣戰爭影響之中,在七十年代,美國已經取消了金本位,美元其實已經由當年開始不斷量化貨幣寬鬆到現在,買地產可以說「一定起」,因為貨幣本來就是貶值,這個是資本主義的缺憾,所以買樓的風險其實主要在holding power上。

    未來是否會繼續印銀紙下去?我相信會!只要一日美國不停止印銀紙,樓市就不會停止上升的壓力,而一日美國人不能夠有實質的經濟增長令收支平衡,美元便有繼續印的壓力!

    也因此,香港樓市的最大風險是在聯系匯率脫勾,而到匯率基制的改變時,樓價亦會隨之而改變。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rika_ohoh發表於 2013-1-6 12:17 AM
  • #16
  • 不要看得世界那麼灰。不是個個有樓人士都是很富裕都連工作都不用做的,他們都有他們的擔子,不止是一層樓宇,還有家庭、孩子、甚而一些生活上的重擔;而且工作要OT都不是有沒有錢的問題,而是現在就算沒有錢,公司也要你加班工作,因為現在的經濟環境實在是不好的,老闆為了慳錢,又要不加人手,所以壓迫現有員工,員工為保自己的飯碗,唯有認命,拼死工作;若果連樓房也變成負資產,工作又大壓力,我相信如果不是鐵人,可能已經……。

  • 引用 #15 李仔 發表於 2013-1-5 11:52 PM

    回覆 rika_ohoh 其實對社會而言有部份人負資產係一件好事..試想一下,如果個個人有錢,唔至在份工,咁公司 ...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李仔發表於 2013-1-5 11:52 PM
  • #15
  • 回覆 #5 rika_ohoh


    其實對社會而言有部份人負資產係一件好事..試想一下,如果個個人有錢,唔至在份工,咁公司肯拼博ge人一定少好多..其實依家好多公司係靠有D人 肯OT頂住,咁就可以唔洗請人,如果成間公司,個個都係負資產,結果係任勞任怨,好管好多..相反,如果個個都有錢,做唔做都得,有時急起上黎想搵人ot ,真係好難lor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3-1-5 12:00 PM
  • #14
  • 回覆 #2 Guardian


    多謝你的持續支持!

    完全同意你的睇法!一些原本是很有良心的富豪,個心態上已經變了概得利益者,覺得環境不是在他意願下變遷就是損害其利益,如此大家都會失去了快樂!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3-1-5 11:57 AM
  • #13
  • 回覆 #4 李仔


    多謝你的持續支持!

    我完全同意你的講法,你的概念是對香港人最好的,而政治力量是十分有能力影響樓價的,但這種能力只可以短期或者中期,不可以長期,要長期去將本來每年通脹的現象變成每年通縮的現象,相信並不容易啊!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3-1-5 11:54 AM
  • #12
  • 回覆 #5 rika_ohoh


    多謝你的留言!

    各種風險都有機會出現的,但是你提出的風險情況其中的關鍵,就是負資產潮會否出現?以現在借貸率是歷史上的新低,有6-7成的業主相信已經是供滿了樓,要較多人有負資產相信已經不可能,如果負資產潮不出現,你評估的情況相信便不會出現了,對不對?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3-1-5 11:49 AM
  • #11
  • 回覆 #6 ks388


    多謝你的持續支持!

    等都要付出代價,等也要承擔風險,所以我主張不等去買得輕鬆一點,這樣我可能會賺少一點,但是可避免最大的損失就是「錯過時機而失去入市機會」,當錯過時機後,你會覺得機會愈來愈差,而達成入市的心願亦愈來愈渺茫,心理損失其實可能比金錢損失更大!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3-1-5 11:43 AM
  • #10
  • 回覆 #7 superherodad


    多謝你的留言!

    對!等的風險是最高,不等而量力而為即時入市的風險相對低很多!

    你幾年買一間相等於平均價買入,十分幸會,看來你和我也是同道者,在高通脹及多變的年代中,你的做法顯然是相當有效的。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樓市分析員發表於 2012-12-31 11:39 PM
  • #8
  • This is my 3rd article of property analysis regarding affordability.

    http://blog.yahoo.com/_RK223QDG24GUCUOK3ALBDFSXPA/articles/994366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superherodad發表於 2012-12-31 10:43 PM
  • #7
  • 個人認為有能力,有需要便應該買,不用等。分散來買,每 5 年或 7 年買一間,風險會變小。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ks388發表於 2012-12-31 07:51 AM
  • #6
  • 等也要看是站在浪頭或是浪尾,如是浪尾,等多一點即等到大跌時,就值得等了,以今天來看,如果明及後年會出現中日大戰的話,樓市大跌必然,此等便很值及重要了.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rika_ohoh發表於 2012-12-29 09:49 PM
  • #5
  • 再出現多一次金融風暴,香港樓市必然再回到97的樓市,到時個個人都是負資產,到時有誰人敢再買樓房,到時地產商一樣是陪葬。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李仔發表於 2012-12-29 07:12 PM
  • #4
  • 其實最理想係樓市每年下跌 ge 價等如租金支出,而每跌一層就有新人接貨..咁ge話,政府收入穩定, 又唔會有壞漲,負資產亦係可接受ge程度..
    相入如果一次跌幾成, 銀行壞賬又suffer .個人負資產又會渣都冇, 政府稅收仲慘..
    例如一次跌五成的話, 下手接貨係平,但政府只可以charge y * 0.5 * tax ,,
    如果分10次跌,每次跌5%, 而每次跌5%後,由於損失其實差唔多同你租樓一樣,換言之,你其實冇話蝕..咁每次放都有人接,咁政府就可以十次都抽到稅 .. y*0.95*tax +y*0.9*tax +...+
    咁成個社會好好多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candy2416發表於 2012-12-29 05:04 PM
  • #3
  • 作為一位小市民,以下是我對香港樓市問題的理解和看法。
    香港自1997年金融風暴起到2003年的短短六年間,樓價蒸發了差不多六七成。由2003年樓市復甦到2012的九年間,樓價再創歷史新高。環球經濟不景,誰能保証下一個風暴何時來臨?剛剛擁有一成首期,開始思量上車的年青人,又有否勇氣在樓價之歷史高位上隨便上車,開始供樓的生涯?畢竟將大部分資金投放在樓市,手上剩餘的資金已經不多。又因為要開始供樓的關係,暫且每月已經無太多的資金作其他投資。那豈不是當了樓奴?當然如果樓價持續上升,正如筆者之預期,那就大可放心。賣樓再換樓也可以。那麼樓價又會否無止境地持續上升?經濟十年也會有一次循環吧!息口一旦上升,樓價會否有適當之調整?那怕只是20%,對於上車置業的市民有很大影響。期待筆者高見!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Guardian發表於 2012-12-28 04:29 PM
  • #2
  • 如筆者所言, 曾蔭杈成了現今高樓价的千古罪人, 难怪超人千方百計挻唐英年做特首, 才得以延續地產霸杈!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