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31/01/2013

樓市仍有一救之法

  • 汪敦敬

    汪敦敬

    汪敦敬先生從事地產代理業30年以上,創辦祥益地產,認為中小企不要模仿大公司的經營方針,應發展屬於自己獨有的策略去開發藍海市場。

    撰寫樓市評論文章20多年,於2009年金融海嘯後認為市場會出現新的秩序及邏輯,主力撰寫有關新常態(new normal)文章,更強調在機會成本的法則下「買不買樓也充滿風險」甚至「不買樓的風險更大」!

    近年汪氏提倡「平民財技」,認為在波譎雲詭的世道中一般市民也應該講究理財的技術,故撰寫普羅大眾也能掌握的財技分享。

    汪敦敬經營企業的格言是「上善若水」,認為營商要「追求增值不求奪財」,祥益地產高度參與社區公益及慈善活動,融為一體!


    樓市點評

    本欄隔周更新

  有人說,增加土地供應根本遠水不能救近火。但是短期來說,未來三年難道無對策可以做?現在政府其實有責任,也必須要在短期內找出有效的政策,本篇就想探討這問題。

 

  要化解近年的置業需求,首先我們要了解樓市的本質。97年全年成交172,711萬宗,單月成交量曾創22,960宗紀錄,當時需求多麼熾熱!因此,當年政府便推出八萬五政策。但到了03年,成交最低的時候,一個月竟只3,649宗。可見市道旺的時候,供應再多也不夠;但市道差的時候,大部分買家也消失得無影無蹤!以上的例子告訴了我們甚麼道理?

 

  在自由市場,當然要有長遠、穩定的供應,短期市民的需求表態其實並不可靠!我們要面對消費者的情緒化決定,應從市場本質去制定應變方式。

 

  我認為市場購買力分剛性和柔性兩種。所謂剛性購買力,是指必須要買樓入市的購買力。當然,例如沙士等低谷時候都勇敢買入的買家,可說是剛性購買力。有人說,香港是人人有樓住的地方,急需買樓的人不多。說這些話的人,也許是高官,不知道民間疾苦,現在很多租客都是挨著貴租而且年年受著加租之苦的!而一個家庭環境太狹窄,亦會引起家人相處不和諧。比如,一個小女孩,當成長為亭亭玉立時,她需要擁有的私人空間便大增了。以上情況都會累積壓力,令到一些有瓦遮頭的人,最後都成為剛性購買力!

 

  我們又看到,申請綠悠雅苑和居屋第二市場的白表人士總共約有118,296人,令人意外地,有約7.4萬個,即63%是單身白表人士。我認為突然增加的大量單身白表人士,有很大比率是柔性購買力,一定程度是因為羊群心態,也有部分是因為供應短缺成本上升而引起的燈塔效應,令人提早出來買樓。

 

  分清購買力的種類,然後對症下藥,才可以挽救樓市日益位高勢危的處境。

 

  剛性購買力是急需和必須要買樓的人,是無從化解亦不應該化解的。但是,我認為純剛性的購買力只佔整體的三成。即是說,有七成的購買力是可以化解及疏導的。政府推出額外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目的亦是想增加入市的風險和成本,從而阻止柔性購買力入市。

 

  但是這個概念犯了兩個錯誤,一是當市場增加了風險和成本的時候,業主及投資者也不願意放盤,顯然「揸貨」成本和風險低得多,卻同樣可以享受資產增值帶來的高回報。當放盤的人減少,市場會因為供不應求而致樓價繼續上,甚至得不償失!另一錯誤是,在建築成本愈來愈高但供應量卻不可以大增時,市民預計到前景,反而應該早買早著,更會加劇恐慌性買樓。

 

  增加地皮,當然可以增加下一代的福祉,但若想幫助十多萬白表人士在五年內置業,這個概念是錯的。因為愈增加地皮,同樣會令建築成本愈來愈貴,而且短期內,地皮不會變成住宅。增加地皮這個概念更耽誤了香港人去爭取其他方式解決問題。殘酷一點說,只會令十多萬白表人士最後成為公屋輪候冊人士。而且增加地皮時間冗長,當地皮未足夠推出之前,市民收到的訊息只是「不足夠」,只會繼續累積更多的白表人士。

 

  要解決問題,只有推出更多的「貨」!如果用這角度去說,單是推出地皮不能夠對症下藥。因為地皮並不是「貨」,只是未來才能推出的「供應」。期貨是「貨」,期貨雖不是即時到手的產品,但卻可以滿足到「現在買入」的需求;證券亦是「貨」,證券是將其產權擁有的份數出售,亦可以滿足到現在要「買入」的需求。而樓市證券化,可在不影響使用權的情況下將業權發售,「一雞兩味」滿足雙倍的需求。

 

  如果政府將旗下物業證券化,包括地皮、包括未補地價的部分,及包括即將開發的市鎮計劃,市場上過多的錢就有足夠的貨去滿足,大局就可穩定了,面對貨幣的量化寬鬆,政府亦應該推出資產的量化寬鬆去集資,以量化解量,才是最邏輯的做法。

 

  而優化重整股票市場,及讓樓花大大提早推出亦可以增加市場上的量。買期貨,總好過無貨可買!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立法會年底換屆,民主思路湯家驊指,市民不滿意本屆議員只懂追捧中央言論、不熟悉所審議法例等,你是否認同?►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14

版主留言

我要回應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3-2-5 06:12 PM
  • #15
  • 回覆 #12 stwilliamhk


    多謝你的留言!如果有策略地等待時機,鬥長命亦是一種智慧,但我們必須要清楚「等」的風險其實也不低。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3-2-5 06:11 PM
  • #14
  • 回覆 #11 ccha


    多謝你的留言!你的看法我完全同意,十分欣賞!這就是我提倡房產證券化的目的,就是想拋磚引玉!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3-2-5 06:10 PM
  • #13
  • 回覆 #10 Annie2050


    多謝你持續支持!香港政府其實可以用徵地來收取發展商的農地,我相信這個是比較實際的做法。

    是的,過去國際上的其他大都會,包括倫敦、紐約及溫哥華,其實在打造大都會的同時亦製造了大遷徙,因為物價過高資產升值,原居民都會向外擴散移居,但是影響香港的資金源於外地,令香港人日益難以北上居住,我認為香港只有開發新界去解決無路可走的現況。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stwilliamhk發表於 2013-2-2 01:58 PM
  • #12
  • 很多東西,如通脹,要上的時候怎樣人為地壓還是壓不住,到經濟差了,自自然你不想它落,也會落得很快。順其自然吧!作為一般小市民,我們很無奈,但我們有一利器,與其鬥長命-----等.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ccha發表於 2013-2-1 09:59 PM
  • #11
  • 我想探討這想法的一些細節.政府可否在賣土地時附加一些條款,使發展商同時出售部分物業的遠期樓花.這種遠期樓花可以代表完整或部分單位,像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唯一不同的是, 當收集到足夠的份額可以換到實質單位.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Annie2050發表於 2013-2-1 02:07 PM
  • #10
  • 香港 copy "澳門 and 橫琴" :

    如果 農地 是有 限期, 香港 可否 copy "澳門 and 橫琴" 的關係, 向 鄰近 地方借地, 直至 地產商 手上 的 農地 到期, 重新 掌握 土地 資源 ??

    數年前, 很多人 打算 退休 後, 到 內地 居住, 但 RMB and HKD 的 匯率 改變, 令 部份人 打消了念頭.
    甚至 有些 原本 居於 內地 的, 也 回到 了 香港.

    如果 香港 考慮 各方面 的 成本, 包括 現時 置業者 的 風險, 配套 的 成本, 向 鄰近 地方借地 是否 可行 ??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3-2-1 01:37 PM
  • #9
  • 回覆 #5 Annie2050


    多謝你的留言!

    筆者不是農地專家,所以我不應該回答你有關的問題的,以免給了錯誤的訊息,請諒。

    在住宅方面,似乎政治上是有一個共識,到期的時候是以補地租的方式去解決的,但是,這方面有多上法律基礎,還是只是政治上曾經出現的共識呢?筆者沒有在這方面作過更深入的研究,所以亦不敢以專家的角色去作回應。

    物業證券化是政府利用財技,將投資機會更普及化,投資,當時涉及風險!但事情我們不可以因為有風險所以不去做,就等於多年前我提倡重新推出置業資助貸款一樣,當時一樣有人對我說「小心累死後生仔」!但真正的現實其實是,做有風險,不做也有風險,最後原來可能不同意在當年重推置業資助貸款的人才是「真正累死後生仔」!其實風險關鍵在於是否量力而為!這可以算是一個國民教育範疇,而不是做或不做的範疇。

    打一個比喻,如果現在有足夠的居屋推出,有關入市的白表人士一樣要承受風險,物業證券化只是提供更充分的投資機會,以疏導因缺乏投資機會而徬徨的柔性需求,在風險處理上,政府是需要提醒市民去考慮及準備的事情。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3-2-1 01:12 PM
  • #8
  • 回覆 #4 babitse


    多謝你的留言,如果單純等待增加土地去解決房屋問題,我們可以預見到未來需要公屋的人士一定大增,因為十多萬的白表人士,將大部分成為公屋輪候冊人士了。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3-2-1 01:09 PM
  • #7
  • 回覆 #3 黑心大帝


    多謝你的留言!你說得真是一針見血,香港處理問題的確不容易。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3-2-1 01:08 PM
  • #6
  • 回覆 #2 Who_am_I


    多謝你的持續支持,很同意你的說法,希望多些人去討論這個話題,因為不是只依賴增加土地去解決!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Annie2050發表於 2013-2-1 12:43 PM
  • #5
  • 請問 :

    (1) 地產商 手上 的 農地, 是否 可 無限期 持有 ??

    (2) 很多 樓宇 的 地契 是 2047 年 到期. 真的 沒有 與 地契續期 有關 的 風險 嗎 ?

    例如 :

    (1) 日期愈近, 銀行 對 地契到期 的 風險 評估. 會是怎樣 的 取態 ?

    (2) 首先 引發 的 就是 九倉 的 海運大廈連碼頭 地契 續約, 需要 補地價 79億元, 重新批出 21年 租期

    (3) 在此刻, 物業證券化 (類似 美國 的 MBS), 最終 會否把 問題 大眾化 ?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babitse發表於 2013-2-1 10:02 AM
  • #4
  • 政府目前所推行的樓宇政策,增加土供應及推行額外印花稅等都不足以解決目前的房屋問題,香港的人口又這麼多,且絕大部分人處於中低收入家庭,就算連租都租不起,更何況上車,真係苦了一眾市民,政府真係要多多想辦法,推行真正利民的房屋政策.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黑心大帝發表於 2013-1-31 10:36 PM
  • #3
  • 如果人人有屋住,到時大家又再擔心買樓沒有升值的潛能,沒有利益又賴政府,人永遠都是自私的。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Who_am_I發表於 2013-1-31 05:41 PM
  • #2
  • 物業證券化,看來可行,但除非能夠保證購買物業證券的人在一定年期內可取得樓宇,否則物業證券只是另一項股票投資,未能滿足購樓人士的需要;況且股票亦可炒上,倒不如推出物業債券,滿足購樓投資客,亦可收集收地、收樓和建屋的資金!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