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07/08/2012

我們正處身樓市新常態之中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汪敦敬

    汪敦敬

    汪敦敬先生從事地產代理業30年以上,創辦祥益地產,認為中小企不要模仿大公司的經營方針,應發展屬於自己獨有的策略去開發藍海市場。

    撰寫樓市評論文章20多年,於2009年金融海嘯後認為市場會出現新的秩序及邏輯,主力撰寫有關新常態(new normal)文章,更強調在機會成本的法則下「買不買樓也充滿風險」甚至「不買樓的風險更大」!

    近年汪氏提倡「平民財技」,認為在波譎雲詭的世道中一般市民也應該講究理財的技術,故撰寫普羅大眾也能掌握的財技分享。

    汪敦敬經營企業的格言是「上善若水」,認為營商要「追求增值不求奪財」,祥益地產高度參與社區公益及慈善活動,融為一體!


    樓市點評

    本欄隔周更新


  當08年發生金融海嘯後,人們也擔憂經濟將出現大衰退的時候,我提出了「買樓有風險!不買樓同樣有風險」的觀點,當時有人以為我是經紀佬唱好,其實這只是中四學生也懂的「機會成本」理論。

 

  事實上,在08年尾至09年中,如果當時有能力需要買樓自住但卻因懼怕風險而沒有入市的人,到了今日其損失應是3至6成的樓價、2至3年的租金、加上港元的貶值,不入市風險之大,相信是比過去任何一次高峰期入市的兩三年的損失更高。無錯,環球的形勢已大變,「不買」的風險不單止存在,而且不斷上升。

 

  根據市場上新常態的出現,我在09年再發表樓市將「價升量跌」的看法,這和過去的市場反應不同,但到了今天這現象也清晰出現了,一些期盼樓價在高價下跌然後趁低吸納的朋友,又再一次要承受不買的風險了,究竟樓市甚至金融世界在結構上出現了甚麼變化,令市場反應異於昔日?甚至相反?筆者希望在此專欄作一些分享,或拋磚引玉,可得到一些讀者的回應。我們先來看一看,新常態是甚麼?

 

  08年,西方世界作出了反省,提出「新常態」(New Normal),意指在08年的金融海嘯後,已發展市場因為要收緊金融監管,而且在負債過多下,將大幅拖慢經濟增長,加上失業率高企,經濟勢必日益依賴政府干預,因干預而引起問題亦會湧現;很容易想像,歐美經濟增長將長期低於歷史常態的3%至4%,一連串從前被視為意想不到的事都會在現實中發生,並成為常態。

 

  在現實上,新常態後來的變化比以上西方當年預算的還要複雜得多,中國的經濟模式強勢崛起,令西方的優勢更轉移向東方!

 

  在面對國際金融世界下的中國模式,我認為是:

 

 

  (1)以措施將投資者的活動減慢,封印購買力成為資金池,有了充足的資金應付金融衝擊就進可攻退可守了!

 

  (2)大量地興建保障房,令國內的有資產者增加,在面對因西方量化貨幣而引起的資產泡沫時,國家可以最多人受惠而衝擊也減至最少。

 

  (3)提高工資,提高工資除了可以減少貧富懸殊外,更加可以增強內需能力,令國家經濟可以更全面強化。

 

  中國模式令歐美更處被動,局勢更多變,而身在香港,處境則更吊詭了!香港是奉行聯繫匯率的,既要追隨美國減息及貨幣貶值,也要面對中國的經濟增長而引起的通脹,雙重夾擊下令很多事情變得反邏輯。這才是香港樓價不斷上升及高踞不下的主因,卻很少人去理會,包括香港政府也明知歐美再印銀紙的機會不少,也不肯去面對樓價可以再升的風險!

 

  而香港,其實已日益配合了中國模式,額外印花稅有同內地限購令般限制有資產人士作再投資活動,香港同樣有利用收緊按揭去除泡沫及優化按揭,重建居屋及資助置業,不是在增加有資產者嗎?另外,最低工資不正是提高工資的趨勢嗎?

 

  世界改變,令邏輯都在變,香港如何改變,之後我們再分享吧!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警方計劃今年新增逾1,300組閉路電視,未來或有機會「行幾步就一部」閉路電視,你認為是否侵犯私隱、監控過度?►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6

版主留言

我要回應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2-8-23 06:50 PM
  • #7
  • 回覆 #2 ks388


    我覺得金融世界仍然是美國左右大局,但是我始終認為美國虛弱到無條件連環加息,美國只會愈印愈多銀紙,所謂加息風險,我一向都好擔心是有關勢力的炒作,以掩飾日益貶值的事實,愈多人相信加息,美國便可以在路人皆見知的情形下,不斷量化貨幣,得益更大!但付出更少!我擔心是美國模式的洗腦!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2-8-23 06:43 PM
  • #6
  • 回覆 #3 Who_am_I


    我只是認為,現在這時代入市有風險,不入市也有風險,買家最重要是評估兩方風險才決定,太多人只以片面的看法和主觀願望去為置業做決定。

    至於話通脹或者通縮都不是最可怕,現在出現的我覺得是滯漲,即是成交呆滯,價格上漲,小市民被傷害非淺啊!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股海浮生發表於 2012-8-8 03:27 PM
  • #4
  • 通脹與貨幣供應掛勾。當政府不斷印鈔時,通脹難避免。美國印鈔機開動,在聯繫匯率下,香港被逼實行「量寬」;但同時,香港經濟受中國帶動,結果形成香港的樓價上漲。這是一個大潮流,美國聯儲局表明低息最少實行至2014年,而中國經濟雖放緩,但由於大把彈藥在手,根本無乜機會「硬著陸」。換句話說,單看中美情況,是有利香港樓市的。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Who_am_I發表於 2012-8-8 02:59 AM
  • #3
  • 入不入市不應只看樓市的高低,應同時衡量自己的承擔能力--銀行利息的加減,自己收入的穩定性;樓市的高低沒有人可準確預測,亂入市風險很大;不入樓市/股市,只放在銀行,可能會貶值,但難道世界只有通漲,沒有通縮?所以要入市,真要謹慎行事!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ks388發表於 2012-8-7 09:27 PM
  • #2
  • 買樓是人生一項很大的交易或投資,一不小心摸頂買入,之後大跌(如1998年金融風暴等),便真會蝕入肉,要很久才可以升回水面,此時買錯了時機的代價,相反真是會望升而恨不得,任志剛也曾說港人沒有物業,長遠來看一定有所失,他說如 short call option ,樓市一升便要承受錯失了持股 call 的利益,香港地少人多之故,不過環球不論歐美,以致中國經濟也不無隱憂,看美國大旱災不止,真要當心對日後引發大幅通脹之風險,那時各國被迫加息時,歐美債市及銀行體系會如何?香港樓市會如何呢?聰明的港人不會不知吧!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最緊要健康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