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0/08/2012

大都會的宿命:本地人買不起樓

  • 汪敦敬

    汪敦敬

    汪敦敬先生從事地產代理業30年以上,創辦祥益地產,認為中小企不要模仿大公司的經營方針,應發展屬於自己獨有的策略去開發藍海市場。

    撰寫樓市評論文章20多年,於2009年金融海嘯後認為市場會出現新的秩序及邏輯,主力撰寫有關新常態(new normal)文章,更強調在機會成本的法則下「買不買樓也充滿風險」甚至「不買樓的風險更大」!

    近年汪氏提倡「平民財技」,認為在波譎雲詭的世道中一般市民也應該講究理財的技術,故撰寫普羅大眾也能掌握的財技分享。

    汪敦敬經營企業的格言是「上善若水」,認為營商要「追求增值不求奪財」,祥益地產高度參與社區公益及慈善活動,融為一體!


    樓市點評

    本欄隔周更新

  以下是本星期一個網友給我的電郵,我覺得十分反映到香港人面對新常態下的迷惘:

 

  「樓再升,始終會有頂點,始終會衝破了人民的購買力和供款能力。但頂點在哪裏無法知道。我實在無法取到香港人購買力的數據,怎謂之升幅不合理,真的很難說。我想,若然香港人買樓的能力已到頂點,樓價再升,就只有靠內地人的購買力。」

 

  2008年初,泰晤士報推出了「紐倫港」(Nylonkong)概念,認為香港會繼紐約倫敦之後成為世界第三個金融大都會。當時我已經認定香港樓價會在資金匯聚之下大幅向上,後來金融海嘯出現,中國更進一步主導世界,香港也更清晰地和上海分工,香港大都會之勢更強。

 

  在國際的貨幣戰爭下,香港作為中國的金融要塞,如果繼續採用與美元掛勾的聯繫匯率的話,「守」會更穩,「攻」也敵不可擋。大家可以想一想,中國若可以掌握港元和人民幣的兌換價,會不會自然變相左右到人民幣與美元的價格?正因為聯繫匯率的堅持,美元貶值下,香港的樓價便不可能不升了!以上各點就是新常態下的新看法,我認為單用傳統因素去看樓市已不切實際了。

 

  更多人忽略的是大都會的來臨其實也等同大遷徙的開始!即是說,城中的百姓會因為資金匯聚引起的物價上升,而搬走往偏遠地方,市中心會形成以外地人為主的新局面。我們看看,無論過去的紐約、倫敦、巴黎,或現在發生中的北京和上海,也走向這方向!

 

  近年,香港人一手造成的溫哥華亦是這個情況,物價樓價會升到當地人買不起,當地的小業主也見樓價過高紛紛賣樓圖利,所以「若然香港人買樓的能力已到頂點,樓價再升,就只有靠內地人的購買力。」這本來就是大都會的宿命,但香港的問題更嚴重,因為香港的購買力來於北方,其他三面也是公海,即是說我們不可以像溫哥華一樣,市民向北方遷徙,我們香港得一個方向,就是向新界區和大嶼山進發,這兩個區未來透過港珠澳大橋的通車,會有變天的發展!

 

  亦因為建築成本上漲的關係,未來新樓花的推出,只會不斷刺激有關區域樓價向上,新界區,尤其是筆者經營的新界西,樓價會「升到你唔信」!

 

  在這個形勢下,樓價會繼續上升!工資亦會大升!只是成交量反而會減少!

 

  衝擊無限,政府並不易為!

 

  至於收入方面,用港人月入數據作為參考,我認為是有用的。但如果用此來判斷香港人的承擔能力,我卻嗤之以鼻!香港人口結構,以筆者這樣的中年人為最多,中年漢的購買力不單只用月收入,而且亦有較完整的資產!加上普遍人在過去十幾年對樓市相當保守,超過六成以上的物業其實已供完按揭,很多人的購買力是複式的,不是用月入可以計算到。用月入去計算購買力一直也不是太可靠的數據。97年前,港人借貸率甚高,碌多張信用卡,借款額遠高於收入可承擔數倍的人比比皆是!所以,單一數字不代表了甚麼!何必煞有介事?看樓市始終要由多角度去綜合,才能下結論!

 

  (我們正處身樓市新常態之中,之三)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香港好去處推出小紅書版!立即追蹤@通仔GoGoGo 以獲取最新情報!► 即睇詳情

我要回應21

版主留言

我要回應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2-8-25 12:55 PM
  • #22
  • 回覆 #14 andylau28


    多謝你的回應!買樓的確愈來愈難!但現在仍有最後的上車空間可以掌握的。

    例如:屯門居屋龍門居面積568呎,自由價(以普通人身份樓價包括地價購買)售180萬,另外,天水圍居屋天麗苑面積572呎,居二價(需要綠表人士樓價不包括地價)售105萬。

    以上的不是樓盤廣告,只是想證明如果不拘泥於一定要買市區的,現在仍有機會,如果你覺得我說得對的,可以親自去再找地產代理了解一下,我認為上車追車比望門輕嘆實際得多!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2-8-22 02:53 PM
  • #21
  • 回覆 #2 scl


    多謝你的回應,你用大富翁遊戲來比喻真是十分合適,基於我看法和你說的一樣,我是極不同意前任曾政府的政策,他不單只荒廢房屋資助,令有資產者比率進一步減少,也常以口術令香港小市民覺得遲入市風險較低,令香港面對國際動盪衝擊的天災以外,還要承受政府領導錯誤的人禍。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2-8-22 02:48 PM
  • #20
  • 回覆 #3 李仔


    高見!但是因為香港是中國唯一徹底開放的金融大都會,所以未來最少數十年都是會愈來愈多資金匯聚香港的,不要忘記中國的成長之路還未行完,甚至到香港的自由行,中國亦還未完全開放的,我們不能夠不面對現實,在不斷轉折的情形下,大趨勢仍然是愈來愈多錢湧來香港的,如果香港市場體積沒有正比例膨脹的話,即是說物價應該不斷向上!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2-8-22 12:49 PM
  • #18
  • 回覆 #15 Sakura


    完全同意你的高見!類似的睇法我會在下一篇文與各位分享!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Shulin發表於 2012-8-22 08:16 AM
  • #16
  • 謝謝回覆。期待好文,也期待你繼續敢言,為香港的房屋政策出謀獻策。

  • 引用 #10 汪敦敬(作者) 發表於 2012-8-21 05:23 PM

    回覆 Shulin 歡迎你的留言!筆者在08年金融海嘯後已向政府提交活化居屋建議書,建議政府應該要趁當時樓 ...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Sakura發表於 2012-8-21 11:50 PM
  • #15
  • 刺激居屋二手市場,令居屋價格飆升,不是等同炒賣嗎?變相連可以買二手居屋的人士都百上加斤;如果不令居屋二手市場上升,居屋小業主又不能更換樓宇而將手頭的居屋沽售,一樣做不到效果,真是順得哥時失嫂意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andylau28發表於 2012-8-21 10:04 PM
  • #14
  • 現在在手已經不能保值,日日都在貶值之中,惟有買磚石才可以保值,但又不到達入場費,真令人頭痛。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Guardian發表於 2012-8-21 07:10 PM
  • #13
  • 十分认同筆者的看法, 加速居屋的流轉也是均衡財富的方法, 現时面对的现實是 dollar peg 及超低息令錢不值錢, 变成稍有苗頭的投資, 甚致一個憧憬,己被追捧得瘋顛!

  • 引用 #12 汪敦敬(作者) 發表於 2012-8-21 05:40 PM

    回覆 GOODCHANCE 「買樓前,每位都是真用家。 買樓後,每位都是投資者。」 十分對! 所以居屋小業主 ...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2-8-21 05:40 PM
  • #12
  • 回覆 #5 GOODCHANCE


    「買樓前,每位都是真用家。
    買樓後,每位都是投資者。」

    十分對!

    所以居屋小業主一樣應該享有足夠合理的市場運作,過去,政府荒廢居屋二手市場令居屋在客源不足下成交萎縮價格低迷,令居屋小業主不能夠樓換樓,就是因為政府不重視保護居屋的轉讓市場,令居屋小業主在市場不健康下受損!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2-8-21 05:35 PM
  • #11
  • 回覆 #6 spring972


    多謝你的認同!面對大都會的宿命我們仍有很多事可以做的,當香港政府在07年決定行大都會政策的時候,其實已經應該重新啟動資助房屋機制,以增加香港的有資產者,只有擁有資產才可以抵禦大都會的物價必升宿命,這亦是我金融海嘯後提倡活化居屋的原意,到了今天,等待新建房屋產品並不實際,因為新的產品建築成本太貴,活化整個二手市場令140萬個左右的可售單位,可以多2%轉流,其實已經幫助很大!有機會我再詳細分享我的概念。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2-8-21 05:23 PM
  • #10
  • 回覆 #7 Shulin


    歡迎你的留言!筆者在08年金融海嘯後已向政府提交活化居屋建議書,建議政府應該要趁當時樓價低迷重新啟動房屋資助,只是人微言輕,改變不到大局!

    讓5000個白表人士進入居屋第二市場,是我多年提出的方案其中一項,我親自同鄭汝嬅局長和梁振英先生也探討過這方案,在政府公佈前我曾經提醒樓價一定會因為這個消息而上升,所以必須要在宣佈後盡快啟動這個運作,現在宣佈得太早,我是不同意的,但除此之外,梁振英先生實施這個政策都是做得相當好而且有勇氣的,有關政策的解讀我會撰文在此和各位分享的,希望大家亦可以給予多些意見。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2-8-21 05:13 PM
  • #9
  • 回覆 #8 johnnie


    多謝留言!相信下一回合才來樓市的高潮!樓價上升令很多本來換不起樓的業主也回復了換樓能力,下一輪的換樓潮才真正走上高峰!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johnnie發表於 2012-8-21 08:54 AM
  • #8
  • 市居楼貴,就躲去新界,現在新界的楼价都貴到無倫.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Shulin發表於 2012-8-21 07:53 AM
  • #7
  • 很想聽下筆者如何看政府的新白表政策。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spring972發表於 2012-8-20 11:44 PM
  • #6
  • 說得有道理,香港的樓價高企,基本上都不是一般打工仔能負擔得起的,也都是香港人的宿命.悲情.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GOODCHANCE發表於 2012-8-20 10:38 PM
  • #5
  • 買樓前,每位都是真用家。
    買樓後,每位都是投資者。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Grace123發表於 2012-8-20 09:18 PM
  • #4
  • 我很早便看到新界區樓價會升。道理很簡單,香港九龍的樓價根本是打工一族不能買得起,好自然地,新界便會升價,尤其是現在起的新交通設備。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李仔發表於 2012-8-20 05:58 PM
  • #3
  • 老實講,如果唔係03自由行,大陸人黎買樓,香港樓邊炒得起..
    香港同其他大都會最唔同ge地方,係香港樓本身,係冇經濟backup ,係靠內地泵血.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最緊要健康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