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閉幕,創歷史佳績的港隊,已要思量傳承。就港協暨奧委會形容,體育學院支援令運動員開銷極少,精英選手不以為然,冀新晉同僚亦有萬餘元工資。健兒為港四出征戰,能免後顧之憂必有利爭取突破,但長遠仍須引入市場力量,才能建構良性循環。
體院成年隊標準資助每月7,130元起,港協義務秘書長楊祖賜坦承,這與全港人均或大學畢業生相比,不算好高,卻認為免費教練、醫療、住宿亦涉相當投資,「嚴格嚟講,佢係冇乜嘢要使錢。」
雖然今屆港隊獲奧運資格的35人,多是亞洲獎牌常客,早非僅得1.15萬元資助的丙級精英,但資助額與出戰成績,從來是個「雞與雞蛋」的問題,因果互動複雜難解。
羽毛球男單代表李卓耀表示,16歲轉全職時,確可視每月幾千元為零用錢,但當下資助已是自己的薪金,「大把人」因低薪放棄全職;較為大眾熟知的成員外,很多人生活得不好。
最低工資保底 助育才防脫隊
按體院機制,非奧運項目如空手道,選手拿取相若佳績,資助額亦可以低一級;新興運動如花式跳繩更沒有資助,前世界冠軍張柏鴻諷刺楊祖賜說,「運動員只需要專注訓練,唔需要食飯」。
隨著江旻憓不再全職劍擊,何詩蓓對下屆參賽也存疑,社會更要確保新晉選手,不會為維持生計直接半途脫隊,或分神籌謀轉型。香港屬全球最昂貴城市之列,就算運動員使費真的較少,家人顯然亦有開支,李卓耀提出以「最低工資」為門檻,值得全城深入探究。
文體旅局上財年花近74億港元推廣體育,體院大概獲9億元資助,支持了約1,300名精英運動員,當中約550人屬全職。政府要提升補貼至生活工資水平,相信不至於太大負擔。
放眼全球,運動員每每是投入與回報不成比例的職業,生活拮据、朝不保夕的故事不少,政府或總會「包薪」時甚至更吝嗇,像美國劍擊手要世界排名前24,每月才能拿300美元(約2,200港元)。英國調查發現,逾4成精英女運動員年薪不足1萬鎊(約9.9萬港元),男跳水隊亦要到訂閱平台發照片賺錢。
日官方投放少 商業力量補足
各地精英體育制,多少都有漏洞要修補。日本乒乓銅牌好手早田希娜最初要家人捱白飯醃菜,才能出國爭夠分數參加巴黎奧運正是一例,但文部科學省竟能憑藉比香港還低的359億日圓(約18.9億港元)體育預算,支持日本穩居巴黎奧運獎牌榜第三位,必然有其長處。
有別歐美體育聯賽多以國家或城市為本,日本不少企業自行組織體育隊伍,並大力投資爭取佳績,出戰的僱員也能賺取可觀薪金,促使男排、女足等都躋身世界一流水平。而且,當地男排聯賽三大星將猶如演藝明星,在專業支援下於個別社交平台支持者共500萬之多,女球迷比例尤高,她們不吝破費進場觀賽、購買周邊商品,撐起健康商業循環。
港府可利用公帑為運動員生計保底,確保不會有人才要退隊埋沒天份,但還應積極鼓勵商界不再只在奧運前後才一窩蜂支持健兒,或找他們拍廣告,未來甚至可組隊到內地參與頂尖聯賽,既提升技術水平,亦適度建立知名度。體育轉播、贊助收益潛力龐大,美國如今連大學運動員都可賺取極高收入,就只怕過猶不及,加劇學界強弱懸殊分野。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