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網上平台爆出有第三方商號,懷疑出售公立醫院病人二手藥。公營醫療體系緊絀、求診困難,醫生不時半推半就為病人處方大量藥品「看門口」,若沒造成浪費,亦恐助長轉賣。醫療當局須審視政策法規疏漏,加快推動社區支援制度,回應互聯網世代的危與機。
看門藥常浪費 支援網分批派
有網絡討論區用戶本周初圖文並茂,指證一家電商去年疑向孕婦,轉售由佛教醫院為病人所開便秘藥劑「乳果糖」(Lactulose),醫管局及醫衞局先後發稿表達關注,警告相關部門有機會執法。
事件凸顯了數個問題,首先是公院人手左支右絀,衍生出「病人要就開藥」文化。由於問診時間極有限,業界指聽腸或探肛確認便秘需時,醫生未必會質疑病人;礙於專科輪候隊伍極長,東區醫院也有醫生4月時為免病人斷藥,聲稱應對方要求,一次過處方了425天藥,直至精神科同事可接手。
過剩藥物一大弊端是可引致污染和抗藥性。有商會去年發起回收計劃,短短1個月竟已收到178萬粒,零售價料453萬元,最多是止痛退燒藥、糖尿藥和胃藥,大部分正正來自醫管局。
醫管局主席范鴻齡3月表示,每年藥物開支超過96億元,佔總支出約1成;專科門診每種藥僅收費15元,卻不限數量,結果長期造成浪費,透露研究把派藥上限由16周減至4周。局方前天稱,將繼續檢討收費安排。直接加藥費、改行按量計價等,勢能減少浪費,卻有加重基層負擔之虞,必然惹來反彈。
事實上,醫管局近年開始為年老內科病人實行「覆配易」計劃,每次藥量已大幅縮短到8至12周。再見醫生之前,由藥劑師評估用藥情況,病人或代表毋須排隊即能在專櫃再領新藥,可算平衡用藥安全、公帑成本和省時便捷之舉。
當局或可考慮適當擴展和微調計劃,如涵蓋孕婦,讓當事人或家人能在鄰近地區康健中心、社區藥房分批取藥,但大前提是當局要快速改善基層醫療網,加密社區藥房。
自行斷症買藥 存風險恐犯法
公院瀉藥流出二手市場,揭發了另一個問題,各醫療單位縱明言調查追究,或者無計可施。乳果糖非必須由醫生處方、只有藥房可售的第1部毒藥(如布洛芬),亦非藥行也能賣的第2部毒藥(如撲熱息痛)。
按照法規分類,乳果糖只是普通「藥劑製品」,只要已正式註冊,任何沒牌照的零售店舖都可發售,當局要防範公帑大幅補貼的醫藥被用作牟利,有機會要直接修例禁止轉售公院藥品。
與之相關,尚有第三個問題。互聯網世代,不少人都愛自行斷症買藥,但本地不少網購平台的第三方個人或商企賣家,未必有政府授權出售第1或2部毒藥,市民誤購的話既可能危害健康,亦有違法之虞。
遙距醫療、線上線下整合(O2O)醫藥市場在內地近年愈趨扎根,本港經歷新冠疫情後,亦有長足發展。分批速遞藥物直送病人府上,未來能否達致方便省錢減廢的多贏局面,是今次爭議留下的重要課題。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